前沿讲坛第74讲|李若晖教授主讲“顷筐三义:以《诗经·周南·卷耳》为例略谈如何理解古代经典与注释”

Body

11月22日晚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前沿讲坛第74讲,主题为“顷筐三义:以《诗经·周南·卷耳》为例略谈如何理解古代经典与注释”。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李若晖教授主讲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樊波成副教授主持。

讲座伊始,李若晖教授反思了学术研究存在局限性:一是专注文献资料整理缺乏理论建构,二是过度依赖西方理论,鲜少基于中国历史真实构建独立理论体系,使得中国难讲自身故事。他还结合自身经历,提出将文献研究与哲学理论结合,通过分析中国历史文献建构中国的理论体系。  

对于《诗经》的解释问题,李若晖教授对“经典与注释”有两大思考:一是反对把历代注释“择善而从”,因其会以主观认知代文本客观真实;二是强调效果史的重要性,并例举《诗经·关雎》说明。

在具体分析《诗经·周南·卷耳》时,李若晖教授重点关注“后妃如何辅佐君子”,从文本抽取出哲学与伦理启示:如辅佐的本质是为他人服务;权力与能力应分离,批判权力自我论证逻辑;目的与行为分离,后妃行为与目的双重背离。

“采采卷耳,不盈顷筐”,李若晖教授议其三义,《毛传》曰:“忧者之兴也。采采,事采之也。卷耳,苓耳也。顷筐,畚属,易盈之器也。”郑笺曰:“器之易盈而不盈者,志在辅佐君子,忧思深也。”毛诗系统的解释用“易盈之筐”来表达“志行相离”的思想内涵。

《韩诗》提出“欹筐”的设想,意在传达“以德成功”的思想:得道多助,功利和道德并不矛盾,君子可以求得贤能之人的辅佐来成就事业,鼓励人们用合乎道德的方式来成就功利性目的。

而《释文》把“顷筐”解释为超大容量的容器,则在经典中找到了使用类似容器的例证,前两者相比,更加符合日常生活,借此表达了“即凡而圣”的思想主张。

李若晖教授对《卷耳》的三种解释做了哲学性的分析,并且构建出了三个不同的意义体系。李教授也借此谈到,哲学是一种方法,更是一种能力,要用哲学方法、能力去处理文本,而非总是习惯于简单地套用哲学理论和表达。

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,同学们与主讲人就讲座内容进行深入讨论。最后,李若晖教授指出学术使命是真切理解和延续中华文明,而非搬用外来理论进行机械化套用,呼吁学术界回归历史真实,基于中国文化经典深入理论建构。

至此,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。

Image removed.